• 1.1.1 主角的慾望是什麼?
• 1.1.2 他想要達成什麼目標?
• 1.1.3 他為此準備做什麼行動,重點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?
• 1.2.1 他有哪些內在性格缺憾?
• 1.2.2 這些缺憾是否導致恐懼或逃避?
• 危機法:是否發生明確危機?
• 滾水球法:是否有一連串持續升高的緊張?
• 爆點法:是否有突發事件?
• 擬定計畫法:是否在故事開始前就預告了計畫?
• 左右為難法:是否安排主角處於兩難之中?
• 2.1.1 是否讓主角遭遇明確的外在障礙?
• 2.1.2 是否有內部(心理)阻力,和幫主角戴上面具,壓抑外在或者是內在的情緒去「掩蓋」這個痛苦?
• 2.2.1 是否出現危及主角目標的事件?
• 2.2.2 是否強化主角內在矛盾與行動困難?
• 2.3.1 假成功:是否讓主角短暫「以為」成功?
• 2.3.2 如 2.3.1 的假成功是否留下懸念,讓觀眾知道真正挑戰尚未來臨?(五大懸念法同上)
• 3.1.1 是否讓前面累積的矛盾與懸念在此爆發?
• 3.2.1 是否有一個關鍵事件引爆主角的行動或情緒?
• 3.2.2 主角是否被迫面對最深的恐懼?
• 3.3.1 是否讓觀眾誤以為主角失敗?
• 3.3.2 是否為最終轉折製造鋪墊?(五大懸念法可重複使用)
• 4.1.1 主角是否累積經驗、力量或領悟,準備反擊?
• 4.1.2 他是否摘下「面具」與偽裝、直面問題,「而這就是故事的主題」?
• 4.2.1 主角是否在結局改變了?
• 4.2.2 這個改變是否代表本故事的主旨?
• 4.2.3 是否與觀眾產生共鳴?(家庭、社會、文化層面)
共通情感:
主旨是否涉及大眾普遍經歷過的情緒,如愛、恐懼、孤獨、希望或遺憾。
情感深度:
故事主旨是否有足夠深刻且真實的情感,使觀眾易於帶入角色的內心世界。
可信性與寫實感:
觀眾能否感覺到故事是真實的或有真實依據的,即使是虛構故事也應令人感到可信。
角色刻畫真實:
角色的行為、心理和動機是否合理,並能讓觀眾理解和認同。
生活相關性:
主旨是否貼近日常生活,觀眾是否能從個人經驗中找到共通點。
文化普遍性:
即使跨越文化差異,主旨是否仍然能夠被廣泛理解和接受。
衝突共鳴:
主角面對的內心掙扎或道德困境是否普遍而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。
解決方式的啟示性:
故事中主角解決衝突的方式,是否能夠啟發觀眾產生自我反思。
時代性主題:
主旨是否與當代社會的議題或趨勢緊密結合,能否喚起觀眾當下的共鳴。
社會議題探討:
是否深入探討觀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或現象。
價值觀共鳴:
故事所傳達的核心價值觀,是否與觀眾的價值觀相契合。
啟發效果:
主旨能否激發觀眾的思考,甚至促使觀眾做出改變或行動。
主旨明確性:
故事是否清楚表達其核心理念,觀眾不會產生歧義或困惑。
具體呈現方式:
主旨是否透過清晰具體的場景和角色互動來表現,易於觀眾理解和記住。
針對每一個要素進行逐項檢查,並回答:
【是否出現】+【綠燈 / 紅燈】+【摘要說明】
• 是否設定主角 A 與對手 B?
(B 可為人、社會、文化或內在矛盾)
• 故事是否來自真實經驗?
• 是否讓觀眾感受到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?
• 是否有衝突累積?
• 是否提煉出象徵?
• 是否在高潮處處理象徵?
• 最後象徵是否轉化為主旨(甚至商品/概念)?
• 主角的慾望是否明確且強烈?
• 是否因衝突無法達成,而出現心理矛盾?
• 是否有反覆出現主角與對手的勝負拉鋸?
• 是否呈現「緊張 → 緩解 → 更大緊張」的節奏?
• 想成功卻無法成功?
• 想說卻說不出口?
• 有苦卻說不出口?
• 遇到立即的危險?
• 主角偏執個性,造成他執意這麼做?
• 是否運用要素1到6於故事高潮?
• 是否讓觀眾「在那一刻」才理解故事的真正主旨?
• 是否在過程中累積主角情緒,並在高潮中獲得解放?
1.1. 慾望相關
Q01:1.1.1 主角的慾望是什麼?
Q02:1.1.2 他想要達成什麼目標?
Q03:1.1.3 他為此準備做什麼行動,重點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?
1.2. 缺憾與恐懼
Q04:1.2.1 他有哪些內在性格缺憾?
Q05:1.2.2 這些缺憾是否導致恐懼或逃避?
1.3. 懸念手法(至少出現一種)
Q06:1.3.1 運用那一個或那些手法,劇有吸睛的看頭會想往結構二看下去?
2.1. 障礙
Q07:2.1.1 主角遭遇明確的外在障礙是什麼?
Q08:2.1.2 主角是否有內部(心理)阻力是什麼?
Q09:2.1.3 主角是如何戴上「面具」,去壓抑外在或者是內在的情緒去掩蓋這個痛苦是什麼,這面具是什麼?
2.2. 危機
Q10:2.2.1 出現危及主角「1.1.2.他想要達成什麼目標」的危機事件是什麼?
Q11:2.2.2 強化主角內在矛盾與行動困難是什麼?
2.3. 懸念手法:假成功與懸念延續
Q12:2.3.1 讓主角短暫「以為」成功的「假成功」是什麼?
Q13:2.3.2 用運用「那一個或那些懸念手法」,將2.3.1的假成功,讓觀眾知道真正挑戰尚未來臨,並想往結構三看下去?
Q14:3.1.1 在結構三設計的主角矛盾對應的「累積」有那些?
Q15:3.1.2 在結構三設計的主角矛盾對應的「懸念」有那些?
3.2. 引爆事件
Q16:3.2.1 用什麼「關鍵事件」,引爆主角的行動或情緒?
Q17:3.2.2 主角「表現什麼被迫面對最深的恐懼」?
3.3. 假失敗與懸念製造
Q18:3.3.1 讓觀眾誤以為主角假失敗的事件是什麼?
Q19:3.3.2 用運用「那一個或那些懸念手法」,鋪墊3.3.1的假失敗的事件,讓觀眾看到結構四學習與成長時能「想像與回想」,讓結構四的高潮更有看頭?
4.1. 高潮劇起死回生
Q20:4.1.1 主角累積了什麼經驗、力量或領悟,反擊自己讓自我成長?
Q21:4.1.2 主角「如何摘下自己什麼面具與偽裝」直面問題?
Q22:4.1.3 這個「故事的主題是什麼」?
Q23:4.1.4 主角摘下自己面具與偽裝,然後直面問題而能呼應上述這個故事的主題,請問「故事性是否力量」是否足夠?
4.2. 最終成長
Q24:4.2.1 主角在結局改變了什麼?
Q25:4.2.2 這個改變為什麼代表本故事的主旨?
4.3. 「故事主旨與影片宣傳目的」的適切性
Q26:4.3.1 影片宣傳目的是什麼?
Q27:4.3.2 這個「故事的主題是什麼」?
Q28:4.3.3 這個故事主旨「主要觀眾受眾是什麼樣的人」?
Q29:4.3.4 這個故事主旨的「共通情感連結」是什麼?
- 共通情感:是否涉及大眾普遍經歷過的情緒,如愛、恐懼、孤獨、希望或遺憾。
- 情感深度:是否有足夠深刻且真實的情感,使觀眾易於帶入角色的內心世界。
Q30:4.3.5 這個故事主旨的「真實性」是什麼?
- 可信性與寫實感:即使是虛構故事也應令人感到可信。
- 角色刻畫真實:角色的行為、心理和動機是否合理。
Q31:4.3.6 「相關性與普遍性」是什麼?
- 生活相關性與文化普遍性
Q32:4.3.7 「內在衝突」是什麼?
- 衝突共鳴與解決方式的啟示性
Q33:4.3.8 「時代脈動」是什麼?
- 是否緊扣當代社會議題、探討觀眾普遍關心的現象
Q34:4.3.9 「啟發性與價值觀」是什麼?
- 價值觀共鳴與啟發效果
Q35:4.3.10 「清晰且具體的傳達」是什麼?
- 主旨明確性與具體呈現方式
要素1:主角與對抗對象的衝突
Q36:1.1 故事中主角 A 是誰?衝突對手 B 是什麼?(B 可為人、社會、文化或內在矛盾,列出 1~3 個,哪個是主要的?)
要素2:「故事的主題」整理為潛台詞
Q37:2.1 是否來自真實故事改編?
Q38:2.2 主題轉化成潛台詞,並提供三句選擇,搭配以下影片調性類型:
21 - 可愛風(Cute):俏皮、童趣、溫馨、調皮
22 - 溫柔風(Calm):細膩、柔和、內斂、暖心
23 - 孤寂風(Cold):寂寞、空虛、沉靜、內向自白
24 - 心靈小語(Clarity):鼓勵、成長、哲思、溫柔激勵
25 - 反諷風(Contrast):黑色幽默、雙關、吐槽、諷刺
26 - 懸疑風(Cryptic):神秘、懸念、不安、暗示性強
27 - 見山不是山風(Chan):禪意、抽象、哲理、深遠意境
要素3:主題象徵轉化
Q39:3.1 主角最重要的「衝突累積」是什麼?
Q40:3.2 這些衝突的「象徵」是什麼?
Q41:3.3 在結構四中如何運用這些象徵,將其轉化為主題或宣傳目的?
要素4:主角欲望要夠大
Q42:4.1 主角的慾望是什麼?是否明確且強烈?
Q43:4.2 有哪些事件顯示慾望造成的衝突與心理矛盾,使其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」?
要素5:劇情是否有蹺蹺板效果?
Q44:5.1 哪些情節呈現主角與對手的勝負拉鋸?是否有「緊張 → 緩解 → 更大緊張」的節奏?
要素6:引人入戲的心法應用
Q45:6.1 劇情中有哪些情節運用了以下引人入戲的心法?
- 心法1:心想成功而無法成功
- 心法2:想說卻說不出口
- 心法3:有苦卻說不出口
- 心法4:遇到立即的危險
- 心法5:主角偏執的個性導致的行為
要素7:高潮如何展現主旨真相與情感解放
Q46:7.1 高潮劇情如何整合要素1~6,在最後揭露主旨真相並解放主角情緒?
1️⃣ 製造好奇感(做法:改變話題,開頭隱藏話題,用對白制造好奇與期待。避免開門見山,引發觀眾期待)
2️⃣ 對白要有目的性(1.需推進劇情 / 2.塑造角色 / 3.強化主題) 以上三個都要有做到!
3️⃣ 張力(角色間需有對抗性或主導爭奪)用這個過程來設計成對白。
4️⃣ 使用淺台詞(避免太直白,加入情緒、隱喻、潛台詞來增加對話的深度。)
- 喜劇原理:
1. 顛覆他人認知(創造反差、出人意料)
2. 攻擊他人感受(語言刺激、立場衝突)
- 喜劇技巧(至少用一種):
A. 讓人尷尬
B. 讓人生氣
C. 讓人緊張
D. 讓人傻眼
E. 讓人好奇
F. 表示無奈
導演:
聞天祥影評人
負責電影整體藝術表現與創作方向
根據劇本構思分鏡,帶領演員進入角色
掌控現場:畫面構成、光影調度、情緒節奏、剪接節奏、聲音搭配等
是把劇本轉化為影像的靈魂人物
副導演:
協助導演進行現場拍攝節奏管理、溝通橋樑
確保拍攝流程順暢,處理場務調度等細節
製片人 / 生活,交通...製片:
專案管理核心:
葉如芬第一章第3節
劇本開發與導演合作
資金籌措與預算控管
主創與工作人員的招募與管理
拍攝進度與拍攝期間行政支援協調
確保作品如期如質完成
攝影指導(C1):
決定影像風格、鏡位運用、光線構圖
與導演、美術、燈光密切合作
劇照師(C2):
拍攝現場照片用於行銷與記錄
場記(D / B / F2):
記錄拍攝細節、鏡次編號、對白內容與NG狀況
協助導演檢查拍攝連貫性,防止穿幫
美術指導 / 道具組:
設計場景氛圍、風格一致性
製作或準備拍攝所需的物件、佈景、道具
拍攝時配合場記與導演調整場景細節
燈光師(F1):
根據導演與攝影指導需求,設計現場光線配置
燈光助理(F21~F22):
協助燈具架設與調整
收音師(G1):
杜篤之聲音設計
負責現場收音、環境音、台詞等聲音品質
收音助理(G2):
操控錄音設備、監聽品質、搬運器材等
化妝 / 髮型 / 服裝:
根據角色設計進行妝容、髮型與服飾的安排
維持演員在不同鏡頭間的造型一致
演員:
詮釋劇本中的角色與情感,與導演密切合作
理解分鏡與導演意圖,完成角色呈現
編劇:
聞天祥影評人
撰寫劇本、角色設定、情節節奏與對白
剪接:
將素材依導演意圖剪輯成完整故事
包括畫面節奏、過場、音效配合等
配樂 / 配音 / 混音:
配樂:為影像加入情感節奏與氛圍
候志堅彈與配樂
配音員重錄對白或為角色配音
>混音,將所有聲音元素(對白、環境音、音效、音樂)進行平衡與整合,使觀眾在觀影時能自然地被聲音引導,情緒被帶動,並且不分心。
杜篤之聲音設計
美術設計:
包括海報、視覺風格延伸、字幕、特效等後期美術統籌